前几天,借着去日本出差的机会,去东京御茶水转了转,买了一把全新的Gibson Les Paul Traditional Gold Top。原本是想买把二手的大G,但看中的那款大金面手感无敌声音无敌,就是音量钮的漆面有一处挺长的裂痕,而且二手价格是新琴的差不多80%了,总归不爽,索性多花钱来个全新的。从东京一路经上海把琴带回了烟台,在东京机场时小日本还不让上飞机,我坚持无论如何不能托运,小日本机场管理人员最后同意让机组人员来决定,东航的乘务长很痛快地让我带上了飞机。
回到家后,顾不上收拾行李,迫不及待地接上效果器带上耳机弹奏了一下,果然是大G风范。原来的琴是把06年买的Epiphone Les Paul Custom Plus, 韩产,落日渐变色虎皮纹贴面,多年来陪我经过了很多次演出,上个月刚刚给她换了Seymour Duncan的拾音器:Sh1和SH4。当时帮我换拾音器的哥们鉴定后说是真正的桃花心木而不是那都木,感觉在EPI里面应该算是很不错的一把琴了。尽管如此,把两把琴对比一下,还是感觉差了一个档次。





具体感受:音色:大G用的是57Classic和57 Classic+的拾音器,声音像是有一种鼻腔出声的感觉,而且似洪钟一般透亮浑厚,感觉有一种松香的味道在里面,回味悠长;Epi的声音在换了Duncan拾音器后动态好了不少,对触弦的反应很灵敏(当然对个别地方的打品声音也放大了),但声音比起Gibson来,似乎内核有点空的感觉,同样的一个音符,感觉要缺少些生气,缺少些质感。就像拿毛笔写字,大G是浓浓地蘸了墨后写在了一张上等宣纸上,自然地洇开了,而EPI是沾了墨不少,但写在了粗糙的毛边纸上,没有很好的渲染开来。(小学语文课上老师介绍过通感的手法,我觉得对音色的说明,拿嗅觉和视觉来类比最能说明白了。。。)
而带来的负效应是发现自己的无线发射器(pasigao的,自己感觉不错)没法用了,原先用EPI的时候用无线和用有线连接感觉不到太大区别,但用无线接Gibson的时候,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拾音器功率的原因,干琴音色成了略带点失真,换成有线连接,声音变得清爽透彻。
手感:我一向喜欢弦距比较低,所以Epi宁可个别地方有点打品也没有抬高琴桥,但大G却可以弦距比我的EPI还低却没有任何地方打品。另外做工感觉并不像人们说的那么粗,品丝、包边都无可挑剔,品丝边被包边包起,极其顺滑。琴颈比EPI还要厚,但我的手握上去感觉恰到好处,一点不妨碍活动。
重量:二者的分量基本相当,左右手各拿一支,没觉出哪个更沉一些。我身高175cm,体格并不健壮,以前曾经用EPI一晚上的专场弹18首歌,背LP琴也没有感觉多么沉重啊。
工作太忙,买把Gibson也只能是偿还自己的一个夙愿了,真的没有多少时间来弹了。这种感觉,跟那首《我想去桂林》的歌真的很相似。所以也只能用了几分钟,不加伴奏的随便弹几个音符做一个试听,其中分别先用EPI后用大G各弹一遍,上传后声音比wav格式损失不少。
好码配好鞍,这两天给配了Schaller的背带扣和Planet Waves的真皮背带,加上琴,三样东西分别产自德国 加拿大 美国….


其实弹琴这些年,技术没什么长进,设备倒是也折腾了不少。算算这些东西加起来的钱,早就够买把大G的了。但是也不能说反复折腾就是错,一步到位就一定好。毕竟对琴对音色的认识也是通过这么多折腾一步步加深和改变的。简单回顾一下自己的折腾过程吧。
第一把电琴是00年在天津的一个展会上买的,当时不知道任何牌子和型号,只知道这是一把电吉他,后来才知道是个天津某乐器厂出的黑色的仿fender型,但琴头是Epiphone的商标,三单拾音器,几百块钱还附赠琴架、琴包、音箱、连线,配合我师兄留给我的一块雅力安失真单块,终于出来了失真的声音,满足的不行。当年的中秋节公司露天晚会上,借了朋友的一个boss Ds-1失真单块登台,这才发现雅力安的单块如此之烂。


2000年中秋节,拿着我的第一把琴,第一次正式登台。
后来来到烟台,女朋友也不在身边,天天无聊上网,发现了吉他中国论坛,从网上买了第一款合成效果器Digitech RP200,于是考虑升级一下吉他,把那把琴以几百元卖掉了。由于弹了好几年的仿琴,所以对fender形状的不再感冒,而Ibanez的琴在我眼里显得很现代很漂亮,刚开始看中的是Ibanez RG470,在网上查了半天,包括西方一些网站的用户评价都仔细研读。03年考研后直接奔北京某琴行,挑了一把深蓝色的RG570EX。这是我第一把正经的品牌琴,24品双摇,闪电品,一切看起来那么完美。

04年开始和烟台几个朋友玩乐队,在春天搞了一个专场,很轰动。当时乐队另一名吉他手用的是Cort X6和百灵达Vamp,对比之下,感觉自己的琴出来的声音单薄,于是趁着上北京出差的机会,又买了块百灵达Xvamp,后来又在网上买了块国内摇滚兵工厂出的金属破碎机,二者配合起来使用,感觉声音厚实了不少。

2004年, 第一次拿着我的Ibanez登台。

2004年,演出频繁,这是烟台的一个音乐节。

2004年,在天大。
04年去天津上研,和一些老朋友又组了个乐队,乐队的另一个吉他手用的是EPI Custom 50周年纪念版,效果器是很一般的Korg A1。乐队开始玩枪花的歌,也开始意识到Les Paul琴型的经典之美。排练时发现他的琴的声音怎么那么好听,相比之下,自己的ibanez出来的声音死气沉沉,干瘪无味。于是才意识到效果器不是主要原因,应该换琴。于是卖掉Ibanez,买了把二手的EPI Custom Plus,当时想找50周年纪念版,因为用的是Gibson的拾音器,但是那款琴的确是限量,遍地难寻。新琴到手,声音比之Ibanez饱满了不少,爱不释手。


07年毕业回到烟台,和学校的老师及外教搞了个乐队,这期间对效果器又产生不满,主要是百灵达的东西换音色太慢,不爽,禁不住论坛上的帖子的诱惑又换了Digitech RP350。EPI+RP350是陪我时间最长的一个组合。

学校的迎新晚会。

赈灾义演。

新大活启用,元旦晚会。
直到今年几个月前,一次帮朋友干婚礼时,效果器和无线发射被偷了。正好家里新房子也交钥匙了,短期内没有什么花大钱的地方了。一气之下买了个Line6 HD500。去趟日本不容易,又买了上面说的这把Gibson。
现在想想,这么多次的折腾,是曲折的道路,也是必经的道路。人的认识和想法有两个特点,一是不断改变与时俱进,二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得陇望蜀。所以为了追寻自己理想中的声音,总是倒腾来捣腾去。每个人都有自己在意的东西,有的人讲究美食,有的人讲究华衣,有的人讲究名茶,咱们GC的人,往往其他都不讲究就讲究个好琴好音色,而外人看来,Gibson和Epihone只有琴头的区别,声音都一样嘛!那就用我朋友写的一首歌来结束这次回顾吧,把GC论坛当作爱吉他人的大家庭,献给她:“岁月一杯酒,往事一句话,今朝长聚首,明日又天涯,你过得舒服,我活得挺傻,同样铭记着,那共有的家。”
回到家后,顾不上收拾行李,迫不及待地接上效果器带上耳机弹奏了一下,果然是大G风范。原来的琴是把06年买的Epiphone Les Paul Custom Plus, 韩产,落日渐变色虎皮纹贴面,多年来陪我经过了很多次演出,上个月刚刚给她换了Seymour Duncan的拾音器:Sh1和SH4。当时帮我换拾音器的哥们鉴定后说是真正的桃花心木而不是那都木,感觉在EPI里面应该算是很不错的一把琴了。尽管如此,把两把琴对比一下,还是感觉差了一个档次。





具体感受:音色:大G用的是57Classic和57 Classic+的拾音器,声音像是有一种鼻腔出声的感觉,而且似洪钟一般透亮浑厚,感觉有一种松香的味道在里面,回味悠长;Epi的声音在换了Duncan拾音器后动态好了不少,对触弦的反应很灵敏(当然对个别地方的打品声音也放大了),但声音比起Gibson来,似乎内核有点空的感觉,同样的一个音符,感觉要缺少些生气,缺少些质感。就像拿毛笔写字,大G是浓浓地蘸了墨后写在了一张上等宣纸上,自然地洇开了,而EPI是沾了墨不少,但写在了粗糙的毛边纸上,没有很好的渲染开来。(小学语文课上老师介绍过通感的手法,我觉得对音色的说明,拿嗅觉和视觉来类比最能说明白了。。。)
而带来的负效应是发现自己的无线发射器(pasigao的,自己感觉不错)没法用了,原先用EPI的时候用无线和用有线连接感觉不到太大区别,但用无线接Gibson的时候,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拾音器功率的原因,干琴音色成了略带点失真,换成有线连接,声音变得清爽透彻。
手感:我一向喜欢弦距比较低,所以Epi宁可个别地方有点打品也没有抬高琴桥,但大G却可以弦距比我的EPI还低却没有任何地方打品。另外做工感觉并不像人们说的那么粗,品丝、包边都无可挑剔,品丝边被包边包起,极其顺滑。琴颈比EPI还要厚,但我的手握上去感觉恰到好处,一点不妨碍活动。
重量:二者的分量基本相当,左右手各拿一支,没觉出哪个更沉一些。我身高175cm,体格并不健壮,以前曾经用EPI一晚上的专场弹18首歌,背LP琴也没有感觉多么沉重啊。
工作太忙,买把Gibson也只能是偿还自己的一个夙愿了,真的没有多少时间来弹了。这种感觉,跟那首《我想去桂林》的歌真的很相似。所以也只能用了几分钟,不加伴奏的随便弹几个音符做一个试听,其中分别先用EPI后用大G各弹一遍,上传后声音比wav格式损失不少。
好码配好鞍,这两天给配了Schaller的背带扣和Planet Waves的真皮背带,加上琴,三样东西分别产自德国 加拿大 美国….


其实弹琴这些年,技术没什么长进,设备倒是也折腾了不少。算算这些东西加起来的钱,早就够买把大G的了。但是也不能说反复折腾就是错,一步到位就一定好。毕竟对琴对音色的认识也是通过这么多折腾一步步加深和改变的。简单回顾一下自己的折腾过程吧。
第一把电琴是00年在天津的一个展会上买的,当时不知道任何牌子和型号,只知道这是一把电吉他,后来才知道是个天津某乐器厂出的黑色的仿fender型,但琴头是Epiphone的商标,三单拾音器,几百块钱还附赠琴架、琴包、音箱、连线,配合我师兄留给我的一块雅力安失真单块,终于出来了失真的声音,满足的不行。当年的中秋节公司露天晚会上,借了朋友的一个boss Ds-1失真单块登台,这才发现雅力安的单块如此之烂。


2000年中秋节,拿着我的第一把琴,第一次正式登台。
后来来到烟台,女朋友也不在身边,天天无聊上网,发现了吉他中国论坛,从网上买了第一款合成效果器Digitech RP200,于是考虑升级一下吉他,把那把琴以几百元卖掉了。由于弹了好几年的仿琴,所以对fender形状的不再感冒,而Ibanez的琴在我眼里显得很现代很漂亮,刚开始看中的是Ibanez RG470,在网上查了半天,包括西方一些网站的用户评价都仔细研读。03年考研后直接奔北京某琴行,挑了一把深蓝色的RG570EX。这是我第一把正经的品牌琴,24品双摇,闪电品,一切看起来那么完美。

04年开始和烟台几个朋友玩乐队,在春天搞了一个专场,很轰动。当时乐队另一名吉他手用的是Cort X6和百灵达Vamp,对比之下,感觉自己的琴出来的声音单薄,于是趁着上北京出差的机会,又买了块百灵达Xvamp,后来又在网上买了块国内摇滚兵工厂出的金属破碎机,二者配合起来使用,感觉声音厚实了不少。

2004年, 第一次拿着我的Ibanez登台。

2004年,演出频繁,这是烟台的一个音乐节。

2004年,在天大。
04年去天津上研,和一些老朋友又组了个乐队,乐队的另一个吉他手用的是EPI Custom 50周年纪念版,效果器是很一般的Korg A1。乐队开始玩枪花的歌,也开始意识到Les Paul琴型的经典之美。排练时发现他的琴的声音怎么那么好听,相比之下,自己的ibanez出来的声音死气沉沉,干瘪无味。于是才意识到效果器不是主要原因,应该换琴。于是卖掉Ibanez,买了把二手的EPI Custom Plus,当时想找50周年纪念版,因为用的是Gibson的拾音器,但是那款琴的确是限量,遍地难寻。新琴到手,声音比之Ibanez饱满了不少,爱不释手。


07年毕业回到烟台,和学校的老师及外教搞了个乐队,这期间对效果器又产生不满,主要是百灵达的东西换音色太慢,不爽,禁不住论坛上的帖子的诱惑又换了Digitech RP350。EPI+RP350是陪我时间最长的一个组合。

学校的迎新晚会。

赈灾义演。

新大活启用,元旦晚会。
直到今年几个月前,一次帮朋友干婚礼时,效果器和无线发射被偷了。正好家里新房子也交钥匙了,短期内没有什么花大钱的地方了。一气之下买了个Line6 HD500。去趟日本不容易,又买了上面说的这把Gibson。
现在想想,这么多次的折腾,是曲折的道路,也是必经的道路。人的认识和想法有两个特点,一是不断改变与时俱进,二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得陇望蜀。所以为了追寻自己理想中的声音,总是倒腾来捣腾去。每个人都有自己在意的东西,有的人讲究美食,有的人讲究华衣,有的人讲究名茶,咱们GC的人,往往其他都不讲究就讲究个好琴好音色,而外人看来,Gibson和Epihone只有琴头的区别,声音都一样嘛!那就用我朋友写的一首歌来结束这次回顾吧,把GC论坛当作爱吉他人的大家庭,献给她:“岁月一杯酒,往事一句话,今朝长聚首,明日又天涯,你过得舒服,我活得挺傻,同样铭记着,那共有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