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日,日本《现代吉他》出版了由上音教授叶登民改编的《梁祝》吉他协奏曲,这是现代吉他社创办近50年来、首次出版中国的吉他音乐作品。
改编的《梁祝》,让听众感受到了这部中国经典作品的另一种风采。改编的过程叶登民曾得到何占豪、陈钢、俞丽拿的帮助,他说:“小提琴的旋律是线性推进的,吉他的音符则因弹拨而呈颗粒状。六根弦的吉他表现力和四根弦的小提琴相比,有独特的发挥空间,用扫弦、轮指等技巧演奏《梁祝》的某些乐段,甚至比小提琴更具张力。”中国爱好吉他的人不少,但很难找到吉他协奏曲,他认为自己有责任推广中国作品。
日前在上海刚刚演出 “东方吉他新世界”首台音乐会上,当中日两国的2位吉他演奏家叶登民与村治佳织各执吉他,在管弦乐的浑厚衬托下拨动琴弦,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形象从颗粒状的音符中跃然而出,让听惯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听众顿时感到新奇和惊讶。相比之下,两把吉他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刻画人物内心世界,在同窗共读、十八相送等抒情乐段部分,似乎少了一点小提琴的委婉和流畅,却能清晰展现人物的性格对话;在充满戏剧冲突的抗争、化蝶部分,六根弦的吉他充分展示了交叠多变的层次感和丰富的情感张力,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因此,一些吉他界人士认为,国内目前缺少吉他协奏曲,用大家熟悉的《梁祝》填补空白,既能满足爱好者对大型乐曲的需求,也为中国演奏家进行国际交流演出提供了作品。
《梁祝》编序
近代中国音乐史上用音乐演绎文学作品或民间传说的乐曲虽履见不鲜,但能表达得如《梁祝》那么细腻传神而成为家喻户晓的名曲却绝无仅有。放眼近代中国音乐,《梁祝》协奏曲的录音、改编版本与演出型式之多,迄今尚无任何一首作品能出其右。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巧妙地将西方的管弦乐技术融入中国的民族音乐,在精神层面上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情感发挥得淋漓尽致。《梁祝》的旋律优美,曲调引人入胜,它与《黄河》钢琴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琵琶协奏曲并称为中国三大协奏曲。
谈到改编,首先吉他音乐在二十世纪之所以能够朝气蓬勃的发展,原因之一就是成功的改编了许多经典的巴洛克音乐(特别是巴赫)和古典音乐,从而成功的跨入西洋音乐的圣殿。不过,既然是改编,就难免会有与作曲家意念砥触、碰撞或是有否扭曲风格的争议?尤其《梁祝》是一首中国民族风格相当浓厚的作品,又与中国民间戏曲和民族乐器有着紧密的关联,用小提琴演奏的《梁祝》韵味十足,因为它的声音有延续性、而且可以用滑音来模仿人声的唱腔,然则,吉他的演奏又怎样模仿小提琴做到上述的效果呢?
由于《梁祝》是一首经典名曲,加上坊间早已充斥各种乐器的改编版本,所以虽然吉他和小提琴同属西洋乐器,但是两者在本质上仍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对此我认为如果要表达旋律,尤其是歌唱的旋律,小提琴是绝对占优势的。而吉他的优势是,它的和声健全、音域宽广、音准无虑、音色变化丰富等,加上吉他有很多泛音、拨奏、扫弦、轮指等特殊技巧,这些都是小提琴没有的。再如和声上的表现,吉他几乎是毫无限制,而分解和弦方面,小提琴亦是做不到吉他的效果。因此尽管吉他颗粒感的声音缺乏延续性,但也造就了层次丰富的音色变化,如果吉他能善用这些音色变化,并在特殊技巧上(扫弦、轮指等)多所著墨,那么吉他版本的《梁祝》至少就具备了演奏的特点了。不过也因为吉他比小提琴多两根弦、指板更宽更长、所以无论是把位移动的难度或是左右手的运指,其演奏的难度也远超乎一般的吉他作品。
至于改编《梁祝》的意义,编者以为其中至少有两层重大的意义:第一、改编《梁祝》的尝试一方面希望能鼓励更多专家对于吉他音乐『民族化』的深入探讨,另一方面也希望藉此激发优秀的作曲家投身于吉他音乐的创作。第二、借着《梁祝》广大的群众基础,积极提高社会大众对吉他艺术的认知和喜爱。过去五十年来,《梁祝》的乐音传遍世界各个角落,现在吉他版本的问世,笔者衷心希望改编的《梁祝吉他协奏曲》也能为中国的吉他音乐带来彩蝶飞舞的春天。
叶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