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吉他人物——我的老师:于本善先生



一直以来都想用文字的方式“素描”一下我的老师于本善先生。在读我的文字前,请大家先看看于本善先生的简介:

于本善先生,中国著名吉他音乐家。从小酷爱吉他,自60年代初开始, 向当时著名吉他教师林岚(现定居香港)学习吉他演奏。1966年至1977年期间,在农村插队,并以自学为主研习吉他。之后,他调入江苏省歌舞剧院至今。
多年来,他从事专业吉他演奏和教学,在1984年开始在歌舞剧院举办吉他训练班,而且每年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吉他培训班,并培养了大批的吉他人才。
1986年,江苏电视台邀请他作为主讲人,合作拍摄了国内最早一部电视吉他教学片(共15集),并出版了电视广播教材。
作为一名专业吉他演奏家,他不仅能演奏古典吉他、匹克吉他和弗拉门哥吉他,而且电吉他演奏也相当出色。尤其是,他在音乐会上用古典吉他与乐队合作演出维瓦尔第的《D大调吉他协奏曲》,以及用电吉他演奏的爵士、摇摆风格的吉他乐曲,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
除此之外,他也致力于吉他音乐作品创作,其代表作品有《全新吉他演奏法》等。


于本善先生现任南京吉他学会副会长、江苏省歌舞剧院吉他演奏员、江苏省吉他考级评委.1985年,他与著名吉他音乐家吴子彪共同创建了“南京吉他学会”,并任学会副会长。
于本善先生的名字被收入《中国名人专家大辞典》。



我认识于本善老师是经我舅舅(著名国际标准舞舞蹈家、国际标准舞国际评审胡春田先生)的介绍,他和于老师在江苏省歌舞剧院是多年的同事。之前跟舅舅提起想找于老师学习古典吉他的事情时,他简单的介绍了一下于老师,虽然说的很模糊,但我有种莫名的感觉,这位于老师性格有点“古怪”,可能不太好相处,但是由于求学心切,还是去了。

第一次见面是在于老师的家里。我试探性的敲了门,此刻我还在想象心目中著名演奏家的“光辉”形象。突然门开了,我定神一看,门里竟站着个瘦瘦的、看起来有点脆弱的“老头儿”,穿着非常简单,我估计那件衬衫的“年纪”应该跟我的年纪差不多大,反正和我想象中的形象简直是大相径庭。做了简单的自我介绍后,便进门坐下。环顾于老师的家,房子很小,布置极其简单,没有什么像样的家电,更别提什么时尚了。此时我观查到一个细节,从我进门到坐下,于老师根本就没正眼看过我一下,头抬得老高,我觉得先前的猜测没错,这一定是位“古怪”的“老头儿”。在于老师的要求下,我弹了一首自认为最拿手的曲子,当曲子弹到高潮部份的时候,大概是因为弹得还行,于老师终于“扫”了我一眼。于老师对我的最终评价是:“弹的还可以,有点基础,但基本功很不扎实,还是要系统的学习!”。我这才松了口气,看来我这个学生他是“勉强”收下了。

就这么在于老师家中学习了数月后,我向于老师提出买把新琴,望得到一些建议,正巧于老师也有购琴的打算,一拍即合,我们经过商议后一同前往上海购买西班牙品牌ALMANSA(阿列曼萨)古典吉他,(购琴的过程我已发表在了guitarchina(吉他中国)的首页上。)




那天早晨我在车站接他。数月来和于老师会面都是在他家里,这次是第一次在室外见到他,本以为出门嘛!老师在家里的那几套行头总该换换了吧!谁知当于老师下车后,那情景简直让我目瞪口呆,戴着个“老土式”的帽子(我只记得在旧上海一类的电影里见过),穿着感觉不知洗了多少水的衣裤,再一看皮鞋,那是一双棕色的大头皮鞋,鞋头上的皮子大概是因为老化,已经掉了许多。唉。。。真的不能怪我以貌取人,他那身行头确实太“滑稽”。他却满不在乎,依然是昂首挺胸,风采依旧。

从南京乘火车到上海,已经是中午了,得找个地方吃点东西,于是我跟着于老师来到一家小超市,在里面转了一圈终于发现这里有快餐卖,所谓的快餐是塑料盒子里装的饭菜,还是冷冻的,超市提供微波炉,由于没有专门的服务员,我们只能付了钱后自己拿着盒子去热一下再吃,更搞笑的是在这里吃饭没有座位,只能找个类似窗台的地方站着吃。饭菜的口味就更不用说了,我的确很不习惯,我一边硬着头皮吃着盒子里不知在冰柜里冻了几天的的饭菜,一边扭头想看看老师表情,嘿!他吃的可带劲了!一会功夫都吃完了。

之后便跟随于老师学习了将近一年,也渐渐的知道了他的一些事,原来于老师退休之前就早已离异,一直是一人居住,生活起居虽简单,但却很有规律,每天早睡早起,早晨出门锻炼身体,白天在家里或在琴行里教课,晚上看完新闻准时睡觉,每周有休息天。平时一日三餐的都是自己做,食物虽然简单,以蔬菜为主,却是他精心为自己“设计”的,绝对达到低糖、低盐、低脂肪的高标准。所以偶尔和师兄弟们在于老师家里蹭饭,基本都是我们自己动手,一是想让于老师休息一下,尝尝我们的“手艺”;二是老师亲自做的菜,我们肯定吃不惯。呵呵。。

于老师有一个女儿,离异之后女儿判给了妈妈。不知是不巧,还是其它的原因,我去过于老师家很多次,却始终未曾见过他的女儿来探望过他。于老师平时话不多,更是很少谈及自己的家事,但从他一些简短的言语中,我能清晰的感觉到他对女儿的那种爱,那种非常强烈的父爱!!!每每这个时候,我心里都不由对老师有种莫名的同情,甚至觉得他有些可怜。。。也许我的感觉不对,或许我不该这么写,但这的确是我最真实的感觉。

于老师是个不图名利的人。其实在国内早已有一种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教师的收入,一定是和他在业内的水平和地位紧密相联的。我曾经做过比较,于老师上一节小课(一对一教学)的收费,只相当于他同行收费的1/3,甚至1/4,那么就于老师在中国音乐界和吉他界的重要地位。这样的收费是极其低廉的。所以我觉得这很不合理,曾几次强烈建议老师提高价格,但是他每次都无所谓的摇摇头说,我本来就有份退休工资,现在带些学生,有点额外收入就可以了,没必要再加钱!

记得有一次在家接到老师的电话,让我教他使用一种叫做Cool edit pro的录音处理软件。由于这个软件是全英文版的,想学会要有一定的英语基础。我一想,老师现在年纪大了,又经历过文革那个混乱的年代,被下放到农村好多年,大概基础的文化都没系统的学好,更别提英文了,不免有些担心,于是花时间将软件上涉及的所有单词全部翻译过来写在纸上带去。谁知去了老师家,运行软件后我刚准备为他解释第一个单词的意思,他却已经脱口而出了,英文发音还挺标准的,我大吃一惊!后来才知道,于老师虽然经历过那些混乱的年代,但他始终坚持自学,如今的英语水平,便是他当年自学的成果。后来渐渐的我才知道,每天用计算机上网看新闻,了解时政,聊MSN,聊QQ,通过互联网免费教课,甚至是了解一些年轻人最喜欢的时尚的东西,很早之前就成了于老师每天的“必修课”。

于老师生活上“糊涂”,教学上却很严谨,众所周知,中国第一吉他手李延亮,便是于老师的学生。跟着这么好的老师学习,我的吉他演奏水平自然是大有提高。




随着时间一天天的推移,我和于老师已成无话不谈的朋友,但我更想说的是,随着我对于老师的深入了解,原本心目中这位“古怪老头儿”的形象,已逐渐“升华 ”。也不知为什么,我打心里想用以下这十六个字来“素描”我所认知的于老师——“不为名利、胸襟宽广、与世无争、平易近人”的老一辈艺术家,在那个残酷打击西洋乐器、将外国名曲列为“黄色歌曲”的年代,他能够顶住压力,坚持自己的信念,延着艺术人生这条曲折而美妙的道路一直走下去,为中国的吉他事业填补了空白,将自己毕生的心血都倾注在了我国的音乐和教育事业上。

如今于本善老师已六十多岁,个头不高,花白的头发,身子骨看似脆弱,其实还算硬朗,这应刻归功于他良好的处事心态和生活习惯。平时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出门办事,着装依旧极其简单,甚至说成是有些破旧也不为过。完全保持着老一辈人艰苦朴素、功成不居的作风。我总觉得他更像是一位身怀绝技,却隐居市井的隐士。我和于老师在一起学到的不仅仅是吉他,更多的是面对生活中的诸多无奈,而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我想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因为艺术源自生活。

于老师是我的良师益友,是我要用一生去尊敬的人!

                                                                                                                                                                        陈仕涛 2009.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