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新世纪百科全书式《摇滚乐全史》图书著作者虎子与摇滚自媒体专家沈衍做客吉他中国,接受吉他中国专访,为大家讲述《摇滚乐全史》的编著过程以及背后的故事。
作者虎子by吉他中国摄
吉他中国:开门见山,先为读者解惑,这本书有两个版本,能先介绍下限量定制版有什么特别吗?
虎子:限量定制版有一些我个人特别拘泥的意义,在封面的设计上,正反面也都有一些寓意。
首先,限量的版封面,特别做了雕花烫金的工艺。在图形设计上,让象征东方图腾的龙化身为乌洛波洛斯。这里想表达的即“摇滚乐之不死之身”!同时,它也具备“自我参照”和“无限循环再生”的寓意,这很像摇滚乐的发展本身。
背面的设计较直观,让一棵“摇滚生命树”上结满了各种风格的“果实”。这里能体现整本书的撰写脉络:“以思考为根,以时间发展为主干,以风格为枝,以重要乐队为叶”,相互交错交织在一起,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同时,正反面相互呼应。如果再看正面的图形,这里让东方龙把这棵“摇滚生命树”围绕成一个“无限循环”的环,这是个人给予了“摇滚发展的未来会在中国”这样的一个美好愿景。
当时想的是,如果收藏这个版本,算是有共同理性的人们共同为此愿景助力,这里借此先谢谢每一个支持者!
吉他中国:国外有大量的摇滚乐专著,近年引进版也有很多,为什么要自己写一本呢,会不会费力不讨好?
虎子:我经历过信息非常匮乏的时期,那时候国内想找一本此类资料别提多难了,就连一本外文杂志都会一字一句地去研究,然后全盘接受。
这么多年,看得越多反而收获“水土不服的隔生感”更强烈。经常会想,直接拿过来的东西适合国内的环境么?如果缺一个清晰的脉络知识,很多书读者看完可能还是迷迷糊糊。
开始做厂牌,大量接触当下乐队之后,这样的感觉更强烈了。其中的一些沉淀和实际体会多了,就觉得是时候出一本国人视角的脉络史了。
至于会不会费力不讨好,跟原创音乐差不多,一个独立作品面向大众发行后,评价会褒贬不一有捧有踩才正常么。支持新老朋友在大多数,特别开心。
虎子与卢里·贝尔于芝加哥
吉他中国:不光摇滚,发现很多音乐史类书籍,写到上个世纪末就截止了。好像很少有人关着当下近二十年的新动向,但这本书真得沿着脉络写到今日当下,那么其中你最想跟大家分享的风格是哪一个?平时你关注最多的有是哪些领域?
虎子:我分两部分说,可能有点长和不好理解。我最想分享可能是数学摇滚(Math-rock)和数学流行(Math-Pop)。这两个风格之外,关注最多的领域,可以用“新”和“后”两个字概括。
先说数摇和数学流行,无论是国内新兴大批数摇乐队(书中又介绍),还是日系甚至整个欧美系数摇,这里都能找到关乎前卫摇滚,硬核朋克,新浪潮,调式爵士,独立和另类摇滚等这些前序风格的影响。
而数学流行就更有意思了,直接链接了数摇涉及的前序领域,又与电子氛围双边融合,特别推荐!
然后,我特别关注的领域,首先上面提到的“新”,可以有两个解释,一是在复古和回潮的大浪中去求新。比较典型的是所谓的新摇滚复兴运动(The New Rock Revolution),通过延续和回潮过往的风格,从中编入当下的理解,用一种当下的态度去重新诠释,也非常有意思!
另一个“新”比较好理解,就是各种新派金属、新核、新·新浪潮(NWONW)、新迪斯科(Nouveau Disco)、新盯鞋(Nu Gaze)、新迷幻(Neo-Psychedelia)、新锐舞(New Rave,或称Nu-Rave)等等,这些都与前序风格有直接传承关联,又不断拓宽风格边界和融入更多新鲜的素材和想法,也是一听就容易兴奋的领域。
然后是与“后”关联的后现代领域,也很好理解,涵盖的风格就是:后摇、后金属、后黑金属(自赏黑)、后核、后垃圾摇滚、后英式等等,这些后现代的风格,又与上诉“新派”的创新方式形成一个对照。总之,这么风格书中都有列举大量的乐队,不妨去听一听(比如国内优秀自赏黑金虚极乐队等)。然后去抓着脉络轨迹去听会非常有意思,也就是——关注当下的摇滚乐,就能链接到之前辉煌和去窥探它以后的发展,很让人兴奋的领域。
【摇滚乐全史】内页实拍
吉他中国:太丰富了,看来这本书真值得多看几遍。还是锁定一个领域聊吧,你觉得数学摇滚的魅力是什么?什么是数学摇滚?
虎子:人们常讨论数摇的复杂奇数拍,但对于听众来说,这个有时候光听不一定能感受得出来,所以不用害怕它很复杂(可以听听toe乐队或者大象体操乐队的专辑)。
其实数摇的魅力在于它不再依附语言的必然性(比后摇还要器乐化一些)。不依附语言的功能之后,就能把音乐性的东西全部都解禁开,音符呀动态情绪,氛围节奏等完全为了音乐服务。有点像“以前摇滚乐要告诉你一个明确态度,就是直接告诉你我针对的是什么。那么,不依附语言(文字歌词)呢,听众反而会成为这个音乐的主导者,情感上怎么与音乐链接,都由“你”说了算。这就是数摇的魅力吧。
当然,数摇也不是都是纯器乐,特别是数学流行恢复了唱(歌词)的部分,但歌词的部分会非常天马行空,会有一种“不知所云”的朦胧性,这样的感受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快感和奇妙的感同身受,很符合当下的信息化社会。也就是有时候通过虚拟来理解的世界,真的会让人没有归属感,所以不依赖语言的必然性,反而揭露了一个莫名裸露且真实的现实,很值得琢磨的一个风格领域。
【摇滚乐全史】内页实拍
吉他中国:还有一个问题,上面提到了这么多风格,你觉得光从聆听上看,风格定义这件事有意义吗?不是老有人主张音乐五好坏之分,不应该给它们加那么多标签和枷锁么?
虎子:哈哈,这个问题书中的结尾也有提到。你不妨先试想一下,好的音乐应该是不分种族和国界,世界上任何一个人听到它都是好的,对吗?
可就算被定义为“好的音乐”,还是会根据听者的不同,好与不好的偏差值就会有天壤之别。所以还是得承认审美必定有一个相对的属性。判断时,需要一个临界点,以及一个判断支点来支撑人们感性的输出。这时候,一些约定俗成的风格定义就非常有必要了。
客观上,人们学习和理解了每一种风格的基本定义,站在同一个思考维度上,然后深度去探求却能抵达完全不同的一个主观观点,这很有意思。其实是去理解其中的乐趣,而不是用风格这种枷锁,把人的审美都变成一种品味,或者让人遵循风格定义,把一些异类个性化的东西掩盖掉,然后去统一扮演一种所谓的生活方式,那太没意思了
所以,虽然每个人的结论不一定一致,但人人都可以此为依据,然后生成出独立的感性的判断。而真正理解了,风格和所谓标签自然就不是烙印或者枷锁了,真理解了你就能飞跃一切障碍了。
还有就是,音乐风格呈现后出现了一个好处,它能把一些毫无关联、原本没什么共性的人群联系起来,这就是摇滚乐队会聚集大量乐迷的魔力所在。对于如何“由外入内”地理解一种风格,熟悉其独立的定义是一个很初级和必要的门槛。 通过客观学习,自然会生出一条条与情感联系在一起的神经系统。有了这些神经系统,这些风格怎么跟自己的感性连接,自然也就有了依据和出处。根据这些客观的事实,形成“好”与“不好”的判断。最后,再回到个人的喜好问题上。所以有时候即使不喜欢,起码认能知道它的乐趣在哪儿。
【摇滚乐全史】内页实拍
吉他中国:那这本书你觉得对于想了解摇滚的乐迷而言,它最大的价值是什么呢?
虎子:我的愿景,其实前面也提到了——关注当下,了解历史,然后去窥探以后摇滚的发展。当然,凭一本书能改变什么显然是太天真了。
总之,如果是创作者,知晓历史风格和脉络,它都能成为创作口袋里非常好的储备。称“子弹”也好、“素材”也好,或者叫“佐料”都可以,有了这些储备在创作时,知道从哪个口袋里掏出什么东西,有了续航 的燃料,然后尽情去发挥创造力!
作为想了解摇滚乐的乐迷,希望这本书能成为前行中的垫脚石,熟知它的发展历程,然后生成自己独立对摇滚乐的理解。
吉他中国:最后两个问题,《摇滚乐全史》正确的打开方式应该是什么样的?你认为摇滚乐核心变了吗?它对当下人们还重要吗?
虎子:可以从后往前打开,这些也是我们当下国内乐队最活跃的领域,这样能跟一些当下的风格马上连接起来。一下就去听布鲁斯的话很难,容易“听死”了不太好接受。
如果你问我摇滚乐变了么,我会觉得核心一直没变。至于人们常说的“摇滚已死”和“摇滚不死”,其实说的都是一回事。当下的摇滚乐可能不那么荷尔蒙了,没那么歇斯底里是进步了还是退化了不做评论。如果说以前的摇滚态度硬朗,针对性明确,那当下摇滚的核心也可以用几个字概括,那就是“内省和自省”,这可能是当下生活环境中,比较迫切或者更需要的一种方式了。
因为大家都处在焦虑期危机区甚至是崩溃边缘区,那摇滚乐的“内省和自省”属性难道不是当下非常关键的核心要素么?
总之,还是那句话,流行歌领域给不了你的东西,摇滚乐都能给。简单说就是:如果摇滚乐能为人的思考打开一扇天窗,那流行歌恐怕是窗户上那层腻子,窗外的风景也好冒险也好你就别管了,光挑逗那根所谓的感性神经,在封闭空间里自我感动到哭就好了。
所以,那你说摇滚乐对当下人还重要么?摇滚乐还是能给你带来别的领域带来不了的体验和感受,能给精神上和思考维度上打开一扇窗户,它就是具备这个功能的音乐。
关于作者
虎子(卜晓虎)
音乐厂牌——飞鸽传书(Dove Records Beijing)主理人。1987年生于辽宁,学生时代痴迷摇滚乐,以收集唱片和原文杂志为契机,先后对布鲁斯、摇滚乐、爵士乐等流行音乐史展开深入研究。为探寻美国音乐文化根源两度深入美国,沿袭摇滚乐根源展开寻访之旅,亲自探访超过45位传奇音乐家。2016年初创立飞鸽传书音乐厂牌,并与英、美、日、韩等国家及东南亚地区的音乐厂牌联合,开展摇滚乐队经纪和跨国演出策划等活动。
现已同步登陆吉他中国官方淘宝、抖音、微店
数量有限 先到先得!
存图直通
淘宝⬇️
抖音⬇️
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