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火七月吉他中国专访古典吉他演奏家王震


  7月流火,北京爱乐吉他室内乐团的演出活动也是红红火火,7月1日晚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的“浓情米隆卡”古典吉他音乐会,7月3日晚北京国图音乐厅的“蓝色音符”钢琴、吉他独奏、重奏音乐会(与西班牙钢琴演奏家、作曲家Adela Martin合作),获得了广大爱好者与业内人士以及外国使节的欢迎和称赞。

  7月5日下午,吉他中国记者Lance做客北京爱乐吉他室内乐团王震老师位于四惠的家中,采访了王震老师。以下为采访摘要——



  吉他中国(以下为“GC”):首先请您给我们说说这两场音乐会的情况吧。
  王震(以下为“王”):先说说上海的演出吧,我们乐团是由郭玉成、李汇哲我们三个人98年回国后组建,原来是二重奏、三重奏,近几年增加了四重奏,我们的学生赖康康无论在演奏水平和音乐修养方面提升的都很快,也为我们乐团带来了新鲜的活力。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东方艺术中心从7月1日起正式运营,其中的东方音乐厅、东方歌剧厅、东方演奏厅同时进行演出。除了我们这一场,还有经典歌剧《托斯卡》和中国民族歌剧精选《红色经典》。这次上海的演出,现场非常热烈,统一票价80,演出头天票已全部售光,好多报纸都有报导,像《文汇报》、《新民晚报》、《早报》等等。我也很感谢上海很多吉他同仁的光临,演出后我们很多人还在酒店咖啡厅聚会聊天,很是开心。我很喜欢上海,因为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至今,没有间断在上海的演出,早期的磁带也是在上海录制的。上海音乐厅、商城剧院、音乐学院音乐厅都是很好的吉他演奏场所。

  北京这场的卖座率大概是5、6成,可能是因为没有做太多的宣传,也有朋友说票价有点高(50、80、120、200、280、380)。其实对于以前的吉他音乐会来说,可能是高了一些,但是相比音乐厅其他音乐会来说,这个票价已经不算高了,何况还有外国音乐家(演奏)。这次演出的曲目除了Adela自己的作品外,都是西班牙作曲家的经典作品,像罗德里戈、阿尔贝尼斯,这也都是咱们弹吉他的人非常熟悉的作曲家,他们的很多作品都已经被改编成著名的吉他曲,像“Tango”、“Malaguena”等。

  GC:您这次在国图音乐厅用的琴的音色非常好,相信很多现场的朋友都感受到了,您给介绍一下这把琴吧。
  王:我使用的是澳洲制作的Jim Redgate,这把琴是1998年制做家带到北京的,当时带来两把,分别是白色面板和红色面板,背侧板的巴西玫瑰木,自然风干25年之久。红色的在我的好朋友郭玉成手里,是一把很难得的琴,我在香港开独奏音乐会时曾用的是这把红色面板的琴,效果很好,声音也很独特,我非常喜欢。我现在使用的是白色面板的,虽然做工是现代的,但还是属于传统的音色,只是手感触弦时稍微硬一点点。在今年初,刚过取暖季节时,因为保养不当,也出现了一些打品现象,后来拿到吉他制作家方仁俊那里,保养了一段时间,现在没有任何问题了。可惜我没有拍这张吉他的照片,现在大家都是对吉他更感兴趣。

  GC:您平时都在忙些什么 ?
  王:不忙时我肯定会练琴,准备音乐会,因为我还会和其他乐器合作,比如:小提琴、长笛、弦乐四重奏或是管弦乐团等等。我们乐团算是国内最活跃、商业演出场次最多的吉他团体了。我们也经常联系邀请一些外国演奏家来中国开音乐会,而且,也不仅限于古典吉他,像这次我们和西班牙钢琴演奏家也有合作。我们乐团在策划请一位目前正当年的、有影响力的弗拉门戈吉他演奏家来中国演出和大师班教学。看似一场简单的音乐会,前期的工作是很复杂的,与演奏家在合同、演奏曲目上沟通,上报文化部批文等等。这些涉外的音乐会,一般要提前半年甚至一年就开始运作,现在我的学生很难想象,在我像他们一样开始弹吉他的那个年代,好几年可能才能见到一个来中国的吉他家。现在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到全世界的吉他资讯,无疑是开阔了眼界,相对于自己练习、研究的时间会减少,我个人觉得一旦你要是学习古典吉他,就要耐得住寂寞。

  除了演出方面的活动,我也在教学,还要写一些乐评,几个国际的唱片公司如果新发行了吉他CD,他们会给我样片,我就会写一写,像《环球音乐》、《高保真音响》这些杂志上面经常会有我的文章。另外就是我的《古典吉他教程》,初级篇已经出了,中级篇早已经写好,人民音乐出版社正在排版,去年在天天艺术出了一套初级教学VCD。有一本吉他曲集也已经出版,吉他和小提琴、长笛的二重奏曲集的版权也已经谈好,不久也会出版发行。我们乐团也在准备新的重奏专辑。

  GC:举办了这么多场音乐会,您有什么感触?
  王:感觉吉他音乐会还是太少了,与其他一些乐器相比较,吉他还是有些微不足道。这也可能是吉他这种乐器的独立性太强的缘故吧,其实举办音乐会,应该是让更多的观众来了解,喜爱上吉他音乐。转变大部分人们认为吉他只是休闲娱乐的乐器这种观念,从而提升吉他在音乐领域的地位,使吉他的受众的圈子增大。我这个人说话做事还是比较低调,即使在别人看来作了很大的事,对我来讲心里还算平静。我不喜欢夸大其词,什么事都爱冠以“伟大”,我喜欢做一点我喜欢的事,再简单说就是一种工作、一种职业,和其他行业的工作、职业没什么不同。有时也听朋友们说,现在同行之间的交流不是很多。我觉得这是不应该的,这样会禁锢自己的进步,我在西班牙学琴,也不是跟一位老师学,而是向很多老师学过,只要是闪光点,就应该吸收过来。

  还有一种现象,感觉有些朋友听的见的不是很多(这里没有丝毫贬低的意思),喜欢把很多东西公式化,比如吉他的音色。有人喜欢一个演奏家的音色了,就认为那是标准。像上次罗素来,也是反响不一,其实这也正常,表明自己的观点吗。北京的那场音乐会无论拿到哪个国家、哪个城市,都算是十分成功的。演奏家的音色,我只能说喜欢的多一些或少一些,我不会说好与不好的,只能说是各有特色。不好的话人家怎么成为演奏家的,又怎么会有著名的唱片公司给他们发行专辑?音色是一个很个人化的东西,不能说你喜欢威廉斯,就要所有的音乐家都出威廉斯那样的音色吧?如果罗素的音色跟威廉斯一样,恐怕他也成不了罗素。以罗素的技术,能模仿出塞戈维亚,那样会有意思吗?像布利姆、叶佩斯、罗梅罗、费尔南德斯和阿萨德兄弟等等。我真的很敬佩他们的各具特色。

  GC:给弹琴的朋友们提些建议吧。
  王:还是建议大家抱着平和、学习、交流的心态去看待一些事情,多从别人身上发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我听过很多唱片、看过很多音乐会,有名的、没名的(都有)。只要我发现他身上有好的东西,就吸收过来。

  还说到看音乐会。很多朋友看音乐会喜欢追求完美,不能够接受大师出现失误,其实不应该这样想。很多因素会决定一位音乐家在音乐会上的表现,情绪高一些,可能就发挥得好一些;情绪低一点,再加上巡演过程中的疲劳,可能会出现一些失误,但这并不应该影响演奏家在我们心中的地位与价值。我几年前在巴塞罗那看佩佩•罗梅罗音乐会,当弹到阿尔贝尼斯的《塞维亚》前几个小节后,重复两遍都没有接续到下一小节,只好停下来重新演奏,谁会在意,弹完后,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他弹琴得一招一式,所奏出的音乐,都令人如此激动。这也是古典音乐的魅力所在,有瑕疵,但不乏艺术品,这个没有任何瑕疵,就可能是一张白纸。


  再就是建议大家多与演奏别的乐器的音乐人、音乐家交流。很多弹吉他的人比较“内向”,喜欢自己“玩”,或者有的就认为吉他怎么怎么的、自我感觉良好,这都不好,不了解别人,也不便于别人了解吉他,这对于吉他的发展是不利的。

  GC:好象很多朋友更喜欢吉他的独奏,认为独奏才是吉他魅力的真正体现,关于这一点,您有什么看法?
  王:我觉得古典吉他与交响乐的协奏才是吉他的最高境界,这样会使更多的人看到吉他,从而才能感受到吉他的魅力所在。独奏、重奏都是吉他艺术魅力的表现。好多朋友认为重奏简单,其实并不是这样。我的感觉是,弹独奏我没什么负担。弹重奏就不同了,会感到有压力,重奏的曲子,自己练,很容易就弹下来,但是几个人配合,得花更多的时间磨合。在台上,你不能全顾着自己的表达,还要看同伴,分清主次,哪里需要你表现、哪里需要你作陪衬,都要注意,不能有一点闪失,需要精神高度集中,是综合音乐能力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