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吉他论坛精华 巴赫是悬疑大师

巴赫是悬疑大师

abada

据说有很多音乐学生不爱弹巴赫,觉得枯燥,但是我的学生几乎都是非巴赫不弹,不爱弹其它音乐。这与教学理念相关。

我教巴赫,强调他是悬念大师,巴赫音乐类似悬疑片,相对不少浪漫派类似于言情片一样。几乎没有人不爱看悬疑片,因此,只要正确地教巴赫音乐,几乎没有人不喜爱它。

都说巴赫是复调音乐大师,但我要说,复调可以说只是为悬念服务的手段之一。当高音部悬念被解决时,低音部恰可能正在悬念的高潮,因此这种蒙太奇手法使得音乐总体上仍存在悬念,有继续推进的动力。

与当代电视连续剧的编导一样,巴赫掌握了种种制造悬念的技术,只要花些时间了解并做适当的听力训练,就可以被这些悬念深深吸引,欲罢不能,直到从头到尾听完他一首为止。听者有悬念被解决的要求。

首先,一首乐曲大结构上,有大悬念与大结局。中间有中悬念中结局,还有细节小悬念小解决。

一个调,例如C大调(或C小调),1,3(或b3), 5三个音稳定协和,是主和弦的无悬念的三个音(其中1最没悬念),2、4、(b)6、7四个音则有悬疑,是悬念音,4有解决到3(或b3)的悬念,4->(b)3, (b)6-5, 7->1, 2->(b)3或2->1. 

也可以几个悬念音一起发响,构成悬念和弦,加大悬念,解决到主和弦。

其中有个大结局,就是5,2,4,7 以5为低音,低音解决到主和弦的1,就像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结局;同时高音则是7->1或2->1。这是巴赫惯用的大结局手法,一首乐曲的结尾,几乎都是这样解决的。

典型的赋格乐曲的进行过程中,却要有意避免这样的大结局,因为那样会使悬念过早消失,让人失去继续听下去的巨大动力。

类似大结局手法偶尔可以在中途的较大的段落结局中使用,但那也一定是其他调的大结局,而不是主调的大结局,主调的大结局要谨慎地在赋格全曲末使用。当然,这个大结构上达悬疑的保持,只有赋格曲能做得最好,奏鸣曲其次,其他诸如变奏曲、回旋曲等曲式在这方面就较差。

在12平均律的12个大调和12个小调上,每个调上都有上述的和弦悬疑结构。一个乐曲必须建立一个主调,就像主人公,通常以它开始乐曲,并以它的的大结局为最终的大结局。

乐曲会在曲目标题中表明这个乐曲的主调是什么,如C大调或C小调,等等,这就提前提示了一个悬念:乐曲会在中途转入其他调,这样就在大结构上,有了调性结构的大悬念,直到乐曲结尾转回主调的大结局,此曲悬念得以最终的解决。

中间并非不能回到主调,而是不用低音从5->1同时高音从7或2->1的主调大结局,而是诸如低音4->3等手法,使得一个声部保持一些悬念,不至于过早揭露全曲大结局。

中间的每个临时调都有其自身的不稳定音、悬念和弦,具有解决到临时调的悬念。正如电视剧,每集有个悬念有个解决,但并非都是全集的真正大结局。

还有更细部的悬念。那就是和弦外音。 例如一个和弦,可以临时加入一个非此和弦的音作为悬念,直到解决到被它暂时替代的和弦音为止,这样细部的小悬念才得以解决。 这样的细部过程可以快速交替,形成“颤音或波动装饰音”一串珍珠般的小悬念。

除非提前用钢琴把听力训练得特别好,否则,最好的方法,就是亲自在琴上弹奏,才能彻底感受巴赫赋格作为悬疑大片的创作匠心。

当代演奏家越来越多感受到巴赫是悬疑大师的特点,例如钢琴家席夫与吉他上的格兰-索谢尔,都较为突出巴赫音乐的悬念,他们演奏力度的起伏,伴随和强调出和声与和声外音等紧张度的起伏。也可参听我对巴赫无伴奏鲁特琴组曲四的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