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吉他人物:张宏兵老师印象


张宏兵老师印象
自2005年8月13日起,每周六14:00,吉他中国琴友俱乐部在赋格咖啡定点举办琴友聚会。
20日,同样是一个周六,赋格咖啡照例停止营业,专注琴友的到来。
离14:00还差十分钟,静悄悄地走入一位先生。看上去30多岁,衣着朴素,满脸的书卷气。
赶忙迎上前去,寒暄中得知,面前的这位满身学者气质的先生就是我们网上仰慕已久的abada。
古典吉他业内的巴赫专家会光临一个爱好者的聚会,除了感到荣幸,真的想不到还有什么词汇能够准确描述内心的
感受。
怀着对专家的敬仰之情,我小心翼翼地表述着自己见到名人的激动。
现实中的张老师似乎比网上的照片和视频稍微胖一些,言谈中透着学者型的严谨和随意。
张老师的随和及低调,本应打消我紧张的心理,但是,30多年的阅历反复提醒我–学识越多的人越谦和。于是,愈加谨慎。
赵老师坐在角落里,认真地听我们这些爱好者尽情发挥。我们每奏一曲,都会真诚地请张老师原谅我们对他耳朵的污染,嘿嘿。
张老师总是鼓励地说,很好,不错。
大家胡弹一气后,一致邀请张老师演奏巴赫的作品。张老师也风趣地说,既然来到赋格咖啡,就要演奏赋格。

必须说明的是,即使是钢琴上,这类作品也不是很容易表现的。如果对复调音乐没有做过一番研究,如果对赋格这类体裁的作品没有进行过系统地学习和大量的案例分析,如果没有对乐谱进行仔细地研究,如果没有逻辑推理的头脑,如果没有格律的基本知识,没有研究终止式的布局,没有研究主题发展的进程,对主题答题对题等等基本常识丢没有起码的概念和分析能力,那么,演奏出来的东西,势必缺乏起码的活力,势必令人昏昏欲睡。
毕竟啊,我们都听惯了主调音乐,往往在前后速度变化、调新变化主题素材和织体音型变化的地方,旋律会出现停顿,既是一个没有学过音乐的人也很容易从听觉上面分辨出来结构。而在各律形式的赋格体裁作品中,情况就不一样了。

张老师信手演奏了自己改变的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第六首赋格,原为d小调三声部的赋格。
以前总感觉吉他这东西弹巴赫的赋格,就是噱头,玩票而已,尤其是国内某些所谓大师的演奏。毕竟,吉他这种乐器,从力度变化和音域拓展空间上,与钢琴是没法比的,所以很难制造出层次上的对比。
也曾在网上欣赏过张老师的录音和视频。可能是琴的原因,或者是自己对吉他表现力以及录音质量的期望值太高,或者是钢琴表现力的先入为主等原因,每次听完后张老师的演奏,大多感慨吉他这东西的局限性。所以,对张老师以往的音像感受不深。只是感觉这个吉他手研究过作品而且研究的比较专业。
这次当面听就不同了,缓慢的赋格主题以级进开始,伴随卡农式的答题进入两小节对题。就是这两小节,与主题构成横向可动的对位关系。张老师的演奏,真是说不出来的巧妙,把这几个小节的关系清晰地表现出来,至今我都奇怪他的左手是怎么灵活的。脑子里三个线条的逻辑关系和对比,是怎么在右手上表现出的力度音色变化。简直是不可思议啊。
只听了这几小节,就足以令我们重新看待张老师了。
后面的演奏呢,更是精彩。打个通俗的比方,您听过无伴奏合唱吧?很有那个味道。
不过,与钢琴的表现力相比,这吉他确实还是欠缺很多。或许,如果张老师右手大拇指的力度再好一些,可能会对各声部色彩的表现有很大的帮助。
晚间聚餐的时候,我们与张老师轻松地聊起了复调音乐,张老师着重谈了谈赋格体裁在赋调音乐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向大家介绍连琴过程中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说指甲的留法。这里要说明的是,张老师的指甲较长,而且跟我们平日里磨出的指甲形状完全不同。

晚餐后,张老师用yun的英国琴菲舍尔演奏了很多巴赫的作品,听得我们鸦雀无声。

聚会后与张老师商定,9月中旬在赋各咖啡举办一个赋格专场,请张老师来专门演奏他自己改变的巴赫作品,向那些懂巴赫,但是不了解古典吉他的专业人士展示一下古典吉他丰富的表现力。(这几天我正在召集那些所谓研究过巴赫的专业人士们,嘿嘿。)
张老师给我的印象:
1、学者
2、随和
3、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