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乐器音质和音色的讨论

 

看到吉他中国上一篇文章,有几点看法,想和原作者探讨。

该文所提到的对于音质和音色的理解和使用,似乎不妥,如果抛开乐器本身的选材,制造工艺和配件(配件也是选材的一种,比如弦枕),谈论音质似乎没有了根基,更不要说提高了。

说音质到音质,估计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组织和个人能够完整的定义这个东西,但是从乐音(注意不是音乐)的特性来说,我们可以很简单的理解为乐器声音的品质。音质应该是一个可以量化的东西,或者可以测量的东西。
虽然我们知道乐音有很强的主观听觉特性,比如说琵琶,放在中国音乐里,是很有色彩的乐器,但是用来演奏吉他曲目,估计是差强人意。但是因为音乐美学的缘故,我们会认为,琵琶在民乐里是非常漂亮的音色,它代表了一种音乐的特性。
那么抛开音乐美学的因素,回到可以量化的这个概念来说,其实我们能很简单的分辨两把琴的音色特点,分辨的标准基本上就是基频和泛音的表现状况。
举例说明,一把吉他,同样的箱体尺寸,同样的声学结构,同样的装配工艺,除了材料不同,其他都一样,演奏出来还是有很多的不同,相信做吉他的技师理解更透彻。
从声音发出,到箱体的共鸣和到音板的共振,可以很充分的展现出来材质的不同所带来的效果。就是因为材质的不同,导致弹拨产生的震动有了不同的频率响应。有
些细密的材质能够将低频延展的更好,有些则能表现的更柔和,而另一些则能将高频展现的非常的漂亮。这些都是对基频和泛音的“再创造”。

至于说到手法,确实因人而异,而且不容易形成量化的东西,但是如果仅仅从制造一个乐音的角度来说,是很容易形成标准动作,同样的力度,同样的拨片,确实能够简单的重现这种不同。
音色其实也是音质的一部分,脱离了音色就没有了音质。声音的完整是由基频,泛音组成的,当然音色在很大程度上还由乐手来制造(不是单纯的效果音色,而是演
奏的手法)。我们知道的Jeff
Beck是用指弹电吉他的,他的音色就有很大的特点,发音慢,音头不突出,而且感觉不够流畅,但是这种音色却很适用于他的音乐,个性鲜明。这样的例子很
多,对于一些歌手来说更是如此,比如BOB Dylan,
声音沙哑,没有色彩,还模糊不清,这是他的音乐的标志。所以这些都是音乐美学的典范,更不用说我们看到的千奇百怪的失真音色,爆裂的,粗糙的,尖锐
的,FUZZ,Doom,无不展现着这种“暴力美学”。

那么我们的评价标准到底在哪里呢?
还是回到最初的定义,基频和泛音的表现。
所以我们再看传统乐器,我们会发现他们一直在遵循这这样一个标准,就是饱满的基频,平衡的声部,漂亮的泛音。所谓个别乐器的特性,比如大贝司,你完全可以把它放在一个大乐队里去,把它看成一个低音声部,而不是单独把他分开去听(不如听听交响乐吧)。

以上属于个人观点,供大家讨论。